图为公证处的代表在认真进行公证。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石家庄市重大民生工程和重要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瓶颈难题,探索公平分配模式,强化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目前,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已达到20%,其中市区达到27%。 保障范围内家庭已实现应保尽保 今年6月30日,随着石家庄市今年首批公共保障房摇号分配,1294户住房困难家庭喜得新居,拉开了石家庄市今年公共保障房分配的序幕。9月15日,针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二批公共保障房再次摇号分配到户。 近年来,石家庄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城镇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通过发放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或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方式予以保障,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三类住房保障家庭,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的方式予以保障。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实物分配与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宽范围、无缝隙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上半年末,全市在保家庭共计2.78万户,全市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已达到20%,其中市区达到27%。 2015年省政府下达石家庄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为新开工24670套、基本建成2.2万套、分配入住2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500户。截至8月底,全市已开工项目82个、2.65万套,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107.6%;基本建成项目64个、17648套,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80.2%;新增廉租住房补贴家庭1900户,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126.7%。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门槛再降 今年,为切实解决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门槛再次降低。此三类保障人群,在符合申请人家庭在长安区、裕华区、桥西区、新华区及高新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1人户在30平方米以下的条件下,分别对政策进行了放宽调整。 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以前该类人群申请条件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得超过2173元,政策调整后,将收入上限提高到3260元,扩大了0.5倍。同时,放宽了退休人员的申请条件,已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人群将不再受收入限制,也就不需要再开收入证明了。 对于新就业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时间由5年上限调整为8年,即大中专院校学生毕业8年内都可申请,要求具有市区常住户口或持有市区居住证。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取消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限制,申请时不需要再提交收入证明。要求持有市区居住证,收入稳定且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在市区缴纳社会保险。 此次对公租房申请门槛降低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申报材料进行了简化和规范,以前需要申请人提供单位的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出示劳动聘用合同、合同样本,如今都取消了,只要单位提供在职证明即可,而且这个证明将由住房保障部门提供标准样本。 新建公共保障房将以商品房配建为主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市通过推动机制,进一步健全了全市保障房工作体系,并严格日常管理,确保全市保障房项目工程质量和进度。我市按照“建设大社区”的理念,将保障房项目选址在配套齐全和交通、就医、就学方便的地段,满足群众生活、就学、就医等问题。同时,逐步增加两室、小三室的房源比例,解决三口以上保障家庭的实际居住困难。 记者在一些商品房配建的保障房图纸上看到,房间设计面积已不再拘于50平方米以内,且户型设计极为用心,充分为住户考虑功能性和便捷性;在结构上,摒弃了多功能厅和一居室设计,而是由简易过道连接两个居室,同时配套卫生间、厨房等功能房间;在原有住房面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结构设计,提高住房的空间利用率。 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保障房在面积和功能设计上也将提升,2015年以后新建的公共保障房将以商品房配建项目为主,其住房户型不再单一,将为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多种户型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