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君亲自教授国学诵读课。 讲述 基地开办一星期就吸引100多名孩子 提到开办国学公益教育基地的初衷,王艳君说这与她自小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密不可分,“父母从小教导我仁、义、礼、智、信,这些道理对我的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2004年,从小怀揣教育梦想的王艳君开办了培训学校,“在我的培训学校里,我发现现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报名的都是文化科目,而国学、书法、国画等却很少。开办国学公益课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下去,这个念头很多年前就产生了。” 说来容易做起难。回忆起最初筹办教育基地的半年,王艳君感触颇多,“要解决的难题太多了。首先是场地问题,既然是公益教育就不收任何费用,如果不花钱租教室,孩子们该去哪儿上课?其次是师资问题,不开工资,有人愿意义务来给孩子讲课吗?” 带着这些问题,她找到西兆通居委会和镇政府。幸运的是,听到办国学公益教育的想法,居委会和镇政府一致表示赞同,并在镇文化站腾出两个房间作为公益教室,此外还为基地介绍了几位擅长书法、美术并愿意免费授课的老师。 2014年6月,公益教育基地在西兆通镇文化站正式成立。王艳君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称得上艰苦:两间被临时改成的教室、一个一米左右画架式的黑板以及4列桌椅。然而,家长和学生的热情却令她深感意外,“最初成立时只有几十个学生,但一个星期就发展到了100多人。” 志愿者老师都很年轻 昨天,记者在教育基地见到了几位志愿者老师。他们都很年轻,谈起国学却是颇有见地。今年31岁的苏艳已经在王艳君的培训学校做了近10年的美术老师,公益教育基地创办以来,她也是第一批加入的志愿者,“孩子们愿意学,我就要尽自己所能教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白干我心里也满足。” 李荣霞是幼小衔接班的长期志愿者。“王老师成立公益教育基地之后,正好我擅长幼小衔接教育,我就提出来想做一名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免费辅导。”李荣霞说,暑假期间,她与另一位专业教师每天都会给这里的30多名孩子进行辅导,看着自己近20年工作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她感觉十分欣慰。 王艳君介绍说,如今公益教育基地共有8名公益教师,其中6名固定人员都是自己培训学校的老师。一年多来,他们不怕条件艰苦,都按时给学生们上课,使教育基地能持续地运行下去。“老师们都知道我们是纯公益教育,他们愿意无偿教学,这令我十分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