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新时代 两代青铜匠接续铸鼎继13年前“告别田赋鼎”之后 农民父子联袂出手再为国事“开工”燕赵晚报2006年“灵寿老农喜铸造'告别田赋鼎’”报道报样。燕赵晚报2006年王三妮铸造“告别田赋鼎”报道报样。王英洁设计的“感恩鼎”模型。13年前,灵寿农民王三妮为纪念国家取消农业税铸造了著名的“告别田赋鼎”,13年后,其子王英洁为铭记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打算铸造一尊“感恩鼎”。形制类似于后母戊方鼎的“感恩鼎”模型已出,即将投入铸造。王英洁说,他要赶在国庆节前把鼎铸好,以一个新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不为别的,只为铭记。“感恩鼎”上的铭文,王英洁已经在写了。他说,铭文不仅要记录国家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还要记录这个新时代。自己是匠人,也是农民,家乡越变越美,日子越过越好,他要代表广大农民,说出自己的心声。设计、制模、写铭文……5月17日,石家庄市灵寿县农民王英洁正在忙一件“大事”——为铭记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给企业带来的利好,他要铸造一尊“感恩鼎”。13年前,其父王三妮为纪念国家取消农业税铸造了著名的“告别田赋鼎”,13年后,王英洁为国事再次铸鼎。作为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代青铜匠以几乎相同的方式,表达着最朴素的感恩情怀。从爷爷到父亲再到自己,王英洁家传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已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半个多世纪前,爷爷走街串巷,铸造铜勺、香炉等小器件,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改革开放后,父亲王三妮把这门手艺从生活用品扩展到工艺品,从小作坊发展成小微企业,并于1999年建立了灵寿县中山青铜工艺厂;进入新时代,第五代传承人王英洁改良工艺,拓展市场,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年产上千件青铜器销往全国。2018年,国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新政的出台,让王英洁和其身边的企业主们如沐春风。“按照这次减税降费的政策,我们这个小厂一年要少交5万多元的税,我打算把省下来的钱买些雕刻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王英洁说。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令王英洁感慨万分:政策越来越利民,企业越来越有好盼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呢?他想到了铸鼎。“鼎,是一种礼器,用于纪念重要事件。”王英洁说。王英洁要铸“感恩鼎”的想法,是受父亲的影响。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给祖祖辈辈是农民的王三妮带来了铸鼎的冲动。王三妮历时一年多时间、自费6万余元,铸就了一尊99厘米高的“告别田赋鼎”。2008年,“告别田赋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王英洁要铸鼎,全家人一致同意,他的妻子白路燕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登门讲解减税降费政策的灵寿县税务局干部。经过多次讨论,决定铸造一尊方鼎,形制类似于后母戊方鼎,鼎名初定“感恩鼎”。如今,“感恩鼎”模型已出,即将投入铸造。王英洁说,他要赶在国庆节前把鼎铸好,以一个新农民企业家的身份,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范文龙、刘勇峰、刘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