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地图上查找南横口村,那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儿。这个村庄归属井陉县的秀木镇,紧靠平涉公路,绵河与甘陶河从这里交汇,并入到冶河一路向北。如果把纵横交错的河流当作巨龙,河口则像巨大的龙首,它把南横口村轻轻含在口里,像呵护一颗倍受珍爱的钻石。●独特的黄金匣钵墙初到南横口,印象最深的莫过村子里一座座黄金匣钵墙。黄金二字,指它们的颜色,匣钵是它们的名字。它们或是筑房的建材,或是养花的盆饰,被村民们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上下错落、似方或圆、规矩有序的图案。村民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比如横垒头朝外的,俗称“卧龙”;竖垒起来呈现条状的,唤作“立龙”。村子里最美的一座“卧龙”墙,是把匣钵横放,孔头朝外,用壶盖或碗底将孔堵上,大圆套小圆,整个墙面独特美观,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傍晚时分,这些匣钵垒成的墙体透出了金灿灿、黄澄澄的颜色,在昏黄的夕阳下发出了柔和的光芒,成为南横口村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见到它们的人,无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心底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不禁对它们的来历感到好奇。●匣钵是瓷器的“护花使者”其实,这种别具风格的墙体代表着曾经繁盛一时的陶瓷制造业以及井陉窑当年的辉煌。匣钵是大有来历的,它们又叫笼盔,是烧瓷所用的器具之一。笼是“套”,是“固定”的意思。盔是盛具,用来放置瓷坯。它们的样子像个直筒,高约60厘米,直径约40厘米,端头小孔,孔径约15厘米。制作方式是把笼泥摔打,后打搓成条状,用模具开始盘筑,成形后由匠人精修成生坯,再高温煅烧。出来后它们既耐高温,又能受火烤,烧窑时候装填瓷坯,起保护作用。在中国的古代,瓷器烧制的成品率决定着窑场的存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瓷器出窑的成品率高于78%时,窑场才可能有盈余。千万别说烧瓷是个粗活儿,窑场的人力、材料、燃料、运输的支出,哪样不需要费用?如何提高瓷器的出窑率,避免烧出那些色调不纯、歪瓜裂枣、奇形怪状的废品,窑主和工匠们想尽了办法。为防止气体和灰尘进入坯体,破坏和污损瓷器的釉面,他们发明了匣钵这种特殊的“保护罩”,样子虽然简单,用来却很方便。它们结实厚重,把瓷器生坯放进里面,像给它们穿上了一层重装的“铠甲”,当这批瓷器烧完以后,匣钵也算完成了自己“护花使者”的使命,南横口村民们把这些废弃物利用起来,盖房、垒墙、铺路、搭桥,形成了现在“出镜率”甚高的民间艺术品。●南横口瓷器与井陉窑堆积如山的匣钵忠实记录了南横口瓷器发展的历史,记录了石家庄井陉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盛到衰的一段历史。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古窑之一,它与内丘邢窑、曲阳定窑、峰峰磁州窑平起平坐。过去在南横口窑场烧制的瓷器,是井陉窑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兴盛的时期是在宋金时候,那时这里的河流水量丰沛,河道宽阔,南横口成了当地有名的水运码头,瓷器沿水陆两道进发,通过真定府(现在的正定)向外出售,一度声名远扬,占据了北方瓷器的主要市场,甚至一度超过了曲阳的定瓷,真定府也成了井陉窑最大的产品集散地。古史志载:“真定府,产瓷器、铜铁。”井陉窑的源头从隋代兴起,到了唐代,白瓷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在当时的陶瓷行业远近闻名,独树一帜。南横口村的古瓷窑遗址地层丰富,经考证最早的遗迹属金元时期,而今看见的窑场遗迹是清朝或民国时所建,也说明了从金、元始至清代、民国,这里的窑场一直没有断烧过。现存的“馒头窑”遗址,也是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在国内也属罕见。瓷器的烧制在井陉县兴盛是有其缘由的,跟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地处山西与河北的交界,是连接晋冀鲁的交通要冲,素有太行五陉之称,自古就是华北西部的军事、经济与文化重镇。这里历史文化厚重,当年大将军韩信在井陉口与赵王决战,韩仅有数万兵将,对抗敌方的二十万大军,士兵们背水迎敌,置之死地而后生,终取一胜,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的故事。宋金时期,真定府石家庄一带的冶金、采矿、炼炭等行业空前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繁庶倍昔,给瓷器烧制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古代的井陉县境,一座座烧瓷窑炉、加工作坊、售瓷店铺集中成片,有庆余成、庆义成等多家老号。绵河两岸,窑工们运土、碾筛、拉坯、出火,一派兴盛的景象。井陉窑制作吸收了邢窑、定窑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有所传承和发展,瓷器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褐釉、黄釉、绿釉、天目釉、唐三彩,装饰施以刻花、镂空、印花、划花,最独特的技法是戳印填彩,工匠们用戳模在饰面上戳印,印纹内填涂棕褐或黑色釉粉,彰显画面的纹饰,器表施以透明釉,烧出的瓷器古朴典雅,图案分为花卉、奔鹿、奔牛、卧鹿、立鹿、对鹿及宫女图枕不等,题材丰富,在民间喜闻乐见。通过多次挖掘考证,南横口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村庄,是现在井陉窑遗存中规模罕见、保存完整的古瓷窑遗址,可以说是石家庄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瓷器之乡”。遥想当年,精美的瓷器从这里兴盛,又从这里衰败,感慨之余,不禁让人多了几分淡淡的惆怅。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展台上,那些备受珍藏的井陉窑精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石家庄这个“瓷乡”有过的辉煌。而今,南横口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休闲、度假小镇,旧街两侧的数座古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最有代表性的是清道光年间的马家大院。它是当地乡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的宅子,分南北两座,经过了子孙三辈的经营,看起来气派大方。南院宽敞明亮,有砖砌的门楼,院东坐落着长20米、宽3米的影壁。北院的布局工整,结构严谨,是坐北朝南二进院,门额上嵌有石匾,镌有“孝悌忠恕”四个楷书大字。书写者是同治山西寿阳人祁隽藻,曾任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在这里,自然与宁静构成了村子的主基调。闲坐在村口,看斜阳下宁静的河湾,古村里僻静的巷口,一座座匣钵院墙诉说着井陉窑过去的辉煌。(徐东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