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虹)“咱们先看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在这里,玉露指的是白露……”昨天,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三楼职业中专部第五教室内,38岁的罗先桂正在结合手语,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罗先桂梳着一个马尾辫,鼻梁上架着紫框眼镜,整个人看上去很文静。当天上午9时30分,教室里播放着罗先桂制作的PPT,上面不仅有文字,还有精美的图片。罗先桂指着PPT上的文字,用手语询问学生《秋兴八首(其一)》首联中写了几种事物。一位同学举手,用手语回答罗先桂有“3种,分别是玉露、枫树林和巫山巫峡。”听完后,罗先桂示意这位同学坐下,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整整45分钟,罗先桂一直在用洪亮的声音和流利的手语讲解这首诗。
“2002年从河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我就来到了这里。”罗先桂说,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恶补手语知识,一个月后就能和学生自如交谈了。“手语词汇量少,很简单,但课文情感丰富,这就成了一对矛盾。”罗先桂说,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意思,她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与手语相关的书籍,观看有关的视频,进一步了解手语的语言体系,提升自己的知识量。“有时候我还自己创造手语。”罗先桂举例说,比如“迷途知返”,手语中没有这个成语,她就把“迷”用“迷惑”的手语代替、“途”即“道路”、“知”是“知道”、“返”则用“回来”的手语。“我会跟孩子们形成共识,让他们知道我做这样的手语时,意思仅限于这个成语,而不是别的意思。”
罗先桂告诉,语文手语教学与普通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孩子自小言语缺失,思维的发展相对健全孩子迟滞,初一的孩子语言发展程度只相当于三四年级的孩子,而这还是最好的情况。”罗先桂说,手语不能涵盖汉语言的多彩多姿,所以需要运用图画、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触动孩子的认知点。而为了达到普校授课二分之一的教学目标,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普校老师的3倍甚至4倍,“我要做更多更形象的PPT,还有教学设计、学案、学案的答案,有时候会备课到半夜。”
无论是12年的初中教学,还是两年的高中授课,身为班主任的罗先桂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孩子跟外界交流比较少,导致他们不太关心周边的人和事。”罗先桂说,曾经她带孩子整本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了讲《红楼梦》提前一个月准备材料,“我要增加他们的文化素养,因为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
14年转瞬即逝。曾经脏兮兮地在操场上奔跑的孩子,已经在不经意间用“红酥手,黄藤酒”这般的阳春白雪与罗先桂对话了;孩子一批批考上大学,有的孩子有了自己热爱的工作,甚至抱着自己的宝宝去看望罗先桂。每逢想起这些,罗先桂就觉得自己“很快乐,而且这是源于心底的成就感”。
班级外面的墙上有一段罗先桂的寄语:愿与你为友,和大家共度人生中展翅前的美好时光;愿做一清流,轻轻润过你的心田;愿做一个幸福的人,愉快而辛劳地与你共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