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提示
一台电脑在手,看遍博物馆珍藏,这个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目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正在进行中,而将收纳各地可移动文物信息的“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也即将上线。昨日,记者获悉,根据河北省已取得的普查数据,我省此次参与国有文物普查的可移动文物总计可能超过百万件。而就石家庄市而言,可移动文物普查也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前期摸底将有33万多件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和认定,等到“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正式上线后,将开始录入。
动态:石市33万可移动文物待领“身份证”
2012年10月,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据悉,可移动文物是指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后,河北省普查办从去年7月份开始对全省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到今年初,调查工作基本完成。据统计,河北参与此次国有文物普查的可移动文物总计可能超过百万件,我省被调查的国有单位中,收藏有文物的单位429个,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娱乐行业。
而记者从石家庄市文物局获悉,前期通过摸底调查统计,石家庄参与此次普查的可移动文物涉及55个单位,可移动文物大概有33万多件。“前期摸底主要是让各单位申报,下一步还要进行认定和普查。”
据悉,普查需要登录的信息有基础特征和保管信息两类,前者包括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等10项,后者包括来源、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等4项。目前在国家文物局官网上设有“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各地普查成果都将输入到这一平台。“完成登记和认定后,将进行数据录入,这14项信息要上传到‘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相当于给文物上了‘身份证’。”
聚焦:可移动文物首度“上户口”
“其实,这次给可移动文物上户口在全国也是开先例。”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很多文史爱好者都知道,我国曾在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分别启动过3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但从未涉及可移动文物。通俗地讲不可移动文物包含古建筑、古墓、遗址等古迹和历史遗迹,可移动文物则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2012年10月国务院才首度启动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摸家底”行动。
据悉,此次普查将以全部国有单位为对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除了国有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还有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此外还有保存一定藏品的各级党政军机关(驻外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场所。纳入普查范围的国有文物主要包括:1949年(含)以前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国有博物馆收藏的1949年后重要的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
揭秘:大到石刻小到饰品都得录
据悉,目前石市已经基本完成了申报的前期摸底工作,近期将开展全面普查,而这次普查工作量非常繁重,任何一件藏品都要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并由县区级普查办直至国家普查办逐级审核,文物的身份才最终定案。
另外,为文物测量、登记和拍照等工作都需专业人士上手,“文物形状各异,每件测量都要精准到位,还要保证安全,力求一次成功。除每件文物要拍一到多张照片外,还要详细测量具体尺寸。大到几百公斤的石刻,小到不足1克的饰品都要记录其质量。”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文物普查要求相当之高。
据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08年石市曾对16个县(市)文保所、市博物馆、市文保所的馆藏珍贵文物数据进行了采集,共认定一级、二级、三级文物14801件,“这些数据将不再进入这次的普查,直接并入可移动文物普查,将来大家能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一览这些珍宝风采。”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普查任务虽然繁重,但系统地掌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基本状况,包括修复情况、保存现状等,并且得到一个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大体数字,将是一大突破。
展望:未来,上网就可欣博物馆珍藏
据悉,普查完成后将进行数据录入,而目前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模块已基本完善,即将正式上线运行。平台包括文物信息登录、工作管理、数据交换、社会服务和综合管理五个子系统,为文物收藏单位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和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本地区文物管理提供统一途径。
“也就是说,今后只要有一台电脑在手上,就可以在线欣赏博物馆珍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普查工作将于2016年底基本结束,届时各类藏品将收入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公众可以进行查询。今年底该平台就有分数据将向公众开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时间是5年,下一次普查还将涉及未列入馆藏账目的近现代文物和民间文物。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而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不仅服务于本次普查登录、审核文物信息,还将在普查结束后继续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作用。
延伸:让文物从“展线”走向“网线”
据悉,文物的调查和登录在全球非常普遍,英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的时间;意大利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从二战前就已开始,到90年代仅完成已知文物的8%至15%;法国将文物普查作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从1962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此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意义非凡,将让不可移动文物从“展线”走向“网线”,通过普查,将建立起我国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和管理机制,这一信息登录平台是开放的,随时可以填报、申报、完善文物的各项信息,这也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文物系统内的收藏单位,本次普查能够帮助他们完善馆藏文物账目、统一馆藏文物登录标准、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许多文物系统外的国有单位将文物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管理,通过普查,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基本观念,强化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收藏量比较大的单位还将普查工作与建立、完善行业博物馆、展览馆相结合。”
“最重要的是,通过普查,将有可能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全面向社会开放,真正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普查,可以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业务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公共平台。提高文物收藏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文物资源的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物在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文物工作的技术革新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