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 向现代化省会迈进——石家庄市城市建设蹲点报告①秀美的公园,林立的高楼,畅通的道路……构成了极富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时光在日出日落间悄然流逝,我们的城市也在悄然中发生着巨变。伴随着城市版图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石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承载力逐年提升。70个春秋的洗礼,让这个由解放时不足10万人口的小城,变成了一座拥有数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连日来,走街串巷,倾听70年来城市发展给市民带来的感受;与专家学者座谈,追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迁。回首往昔峥嵘岁月,一份沉甸甸而又令人震撼的喜悦在心头弥漫。●从“袖珍城市”到现代都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坐落于体育大街东侧的石家庄规划馆,是一座样式别致的三层建筑。在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中,石家庄的建设历程,在有限的空间里,被浓缩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一帧帧动人的图像和一组组翔实的数据。“1947年石家庄解放,那时石家庄规模不大,和现在相比,当时全城的面积还不如现在的一个镇。”提起石家庄解放时的模样,现已80岁高龄的韩慧老人依然记忆犹新。解放初期的石家庄,伤痕累累,百废待兴。城区人口不足10万,城区面积仅有约12平方公里,西至桥西体育场(今维明大街),南至西花园南马路窑坑(今裕华路),北至北马路(今和平西路)耕地,东至休门北马道(今建设大街)。那时的石家庄,只能算是一座“袖珍城市”。“就城市建设与管理来说,石家庄是新中国的一块实验田。”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乔润卓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家庄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确定了“依托旧城,改造旧城,由内向外,由近及远,集中布置,紧凑发展”的建设原则。由此,石家庄掀起了一个为期近十年的城市建设高潮。1955年2月,经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第一期规划《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年)》出台,初步构建了城市工业布局,为石家庄市建设以纺织、医药、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家庄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1年至2000年,是石家庄市第二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时期,提出了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向东南发展,形成南北为工业区、中间为生活区,由方格网主次干道相连接的城市格局,为石家庄市的省会建设、纺织工业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这一时期,也成为了城市基础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二环路、南环大桥、引水入市民心河工程、第二电信枢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石家庄市的城市建设开始走上综合开发轨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石家庄市开始有计划地改造旧城区,开发新城区。昔日简陋低矮的破旧房屋逐步拆除,一大批大型公共设施拔地而起。“1990年,城市已突破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因此第三期规划《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应运而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编制处何莉娜说,此版规划首次提出了主城圈的概念,构建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石家庄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为拉开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乔润卓介绍,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到2000年,全市总面积扩大到1.58万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166.7万人,市区面积251平方公里。石家庄已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甲类开放城市和实行沿海开放政策的城市。2001年,郊区撤销,设立裕华区,市区面积增加了148.81平方公里,达到455.81平方公里。为更好地适应新区划下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2003年,石家庄市又组织编制了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入21世纪,作为省域中心城市、冀中南城市群的龙头,石家庄市迎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五”期间,石家庄市总计拆除各类建筑380万平方米,拆迁腾地10640亩。先后建成或正在建设集居住、商贸、游览于一体的生活小区20多个。金世界商贸区、伊顿商务广场、联邦伟业商务区等先后以崭新的面貌亮相省会。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城市总规紧跟发展的脚步,并始终作为龙头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2013年,第四期规划《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批,提出要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建设,促进产业、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省会功能。为了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2014年9月,石家庄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桥东区,所辖范围分别划入桥西区、长安区,藁城、鹿泉、栾城三个县(市)转为区的建制。市辖区面积增加1700多平方公里,达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303.92万增加到455万。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为省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建设现代省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眼下,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将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从“筒子楼”到高档住宅,住房变化见证沧桑巨变初夏,漫步在星河盛世城小区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优美的小区景观,完善的配套设施,良好的治安环境,让社区居民心旷神怡。“北宋村改造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以前住的房子低矮破旧,如今变得舒适宜居。”居民赵女士说。70年来的沧桑变化中,住房的变迁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之一。从几代人挤在一起的筒子楼,到如今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层住宅……从一个小小的安身之“窝”,到“家”,再到“宅”,省会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50-80年代,伴随着石家庄市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住宅建设开始起步。但在当时,受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所限,人们对住宅的追求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据乔润卓介绍,当时主要是配合大型工业企业建设生活居住区,有国营棉纺厂、印染厂、华北制药厂生活区等。设计多为2-3层的楼房或平房,有内廊式、单元式和通廊式,生活区内也配建有部分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一家6口就住在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里,没有厨房,厕所也是公用的。这样的居住环境在当时很普遍。”市民贾维刚告诉,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旧房改造,他们家才分到一套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虽然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但都小得可怜,不过一两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开放以后,石家庄市将重点放在了开发建设居民小区上。从1978年到1996年,石家庄市先后开发建成了平安小区、青园小区和谈固小区等28个住宅小区,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在1985年底,全市住宅面积为946万平方米;而到了1996年,全市实有住宅建筑面积已达到2100万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末,石家庄市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自此,在住宅建设领域开始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发建设格局,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楼市风起云涌,省会住房进入了“多元化”的商品房时代。“如今,我们都住上了楼房,每天早上到小区公园散步,晚上到广场跳舞。”槐底社区居民孔维刚自豪地对说。位于长安区的槐底村,经过改造,居民已住进了环境优美的社区,这里也成了城市的主商圈之一,既有时尚的城市综合体,也有各种业态齐全的步行街。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旧有小区的配套改造,一个个高档、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出现在城市中。大量留有时代烙印的平房、筒子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档住宅小区。从小房子到大房子,从旧房子到新房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社区,成就了无数市民多彩的住宅小康梦。“住房变化只是人们生活变化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乔润卓表示,从这种转变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拥有了更宽敞、更舒适的住房,生活的空间也变得更加丰满了。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石家庄市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开展了综合整治。计划在2018至2020年,对1136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居住功能及整治环境,全面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居住环境的改善仍在继续。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建管处张可欣表示,在居住环境方面,随着国家新的居住区设计标准的出台,居住用地的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均有了更加严格和明确的控制要求,居住街坊的最高容积率不超过2.9,住宅建筑的最高高度不超过80米,“这些都将进一步改善省会市民的居住环境。”●从低矮平房到“摩天大楼”,长“高”的城市生机盎然时光飞逝,原本遍地平房、“矮小”的石家庄,经过几十年来的快速成长,已换了新颜。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改变着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使省会日益“洋”气。“石家庄在刚解放时也有二层楼,但是极少,全市基本上都是平房。”现已八旬的贾维江老人回忆说,当时全市比较出名的二层楼有法国人盖的正太饭店、中华饭庄,商铺有晋昌祥店铺、天丰商店,还有石门照相馆和育新书局。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市政府公产管理处接管近4万间破旧住宅。这些住宅多为砖木、土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白灰、黄土、木材、炉渣等。国棉一厂退休职工宋玉来告诉,1974年燕春饭店开始兴建的时候,她时不时地跑去工地看进度,“看着建筑物一层层地长高,感觉那就是一座‘摩天大楼’。”燕春饭店建成后立刻就成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如今,这座昔日的“摩天大楼”,早已淹没在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石家庄市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断更新改变,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大量涌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全市最高的住宅楼建成——石家庄棉纺二厂宿舍楼,高80米,28层。1990年,石家庄市第一座超百米的大厦——省电力调度大楼落成。该楼31层,高103.5米,一举刷新了石家庄市楼层高度的新纪录。上世纪90年代末,又一新的高度诞生。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石家庄第二长途枢纽大楼,巍然耸立,大楼共有43层,高度达213米,当之无愧地成为省会第一高楼。此时,随着大量住宅小区的建成和新一轮城市开发的活跃,高楼大厦日渐屡见不鲜。“从2000年开始,省会的高层建筑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土地政策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把石家庄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有现代化气息、有品位的人居家园成为省会发展的必然之路。有数据显示,从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8月31日,一年多的时间里,石家庄市共审批高层建筑182栋,总建筑面积404万平方米。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形成规模。以广安大街为代表,道路两侧低矮的建筑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气势恢弘的高层建筑。林立的楼群,已成为这座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石家庄市主城区建筑总数约为45.5万栋,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5900余栋,占全市建筑总栋数的2%。50至100米的高层建筑约4900栋,100至150米超高层建筑约850栋,150至200米超高层建筑约90栋,2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有开元环球和勒泰中心。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不仅标志着城市经济的高度活跃,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空间。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石家庄市分别完成城建投资101亿元、360亿元和554亿元。“十三五”期间,城建计划投资960亿元。城建规模的砝码逐年递增,随着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的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已羽翼丰满。在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石家庄正以凤舞九天的雄姿,展开五彩的翅膀,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向现代省会、经济强市阔步前进。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展现在市民面前的石家庄,将更加朝气蓬勃,魅力四射!(范文龙、魏宪亮、靳晓磊、宋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