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一村庄建村史馆教子孙不忘过去
■孩子们体验坐独轮车的感觉。■村史馆重现上世纪农村家庭面貌。镰刀、耕犁、独轮车、石碾、竹篮、纺车……如今在农村,这些生产生活用具已不多见。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过去,在沧州任丘市梁召镇西芦村村史馆,陈列着110余件刻有历史痕迹的老物件供后人参观。“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现在展示的这些农村生产生活工具都能叫上名字,而且基本都用过。”年近六旬的西芦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茂指着村史馆内的物件说。每次走进村史馆,他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儿时。一群孩子好奇地参观着这些旧时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这个车是干什么用的?怎么就一个轮子呢?”孩子们围在独轮车旁好奇地问东问西。谈起村史馆建设,王春茂说,两年前就有建设村史馆的想法,但脑子里没有任何思路。当时,只是在院子里弄了个石碾子,还搭起了窝棚。他发现,村里无论老人小孩对这大石碾都很感兴趣,没事的时候总有人推上几下。老人们,为了回忆那段岁月;孩子们,则更多的是好奇。去年,梁召镇领导组织各村干部到石家庄考察,学习经济发展形势好的村庄的发展模式。“我发现走过的这些村基本都有单独的村史馆,但展示物件并不多。”王春茂说,于是他也萌生了建设村史馆的想法。自建村史馆的消息传出后,西芦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纷纷把自家保存的老物件翻出来,送到村委会。“这是一位叫王扣的老人捐赠的。”王春茂指着一个梳妆台说,“这是王扣母亲结婚时,王扣的姥爷骑自行车从天津买回来的陪嫁,也是老母亲留下的遗物,很有纪念意义。”村民王海通的妻子则将家里的一个辘轳扛到了村委会……“这些物件大部分是村民捐赠,其他是四处搜罗来的。一共有110多件。”王春茂说。“村史馆内最老的物件距今约150年,它们身上深深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展示了冀中平原的农耕文化。”王春茂说,为了更加全面的记录农村发展历程,西芦村仍在不断搜罗曾经的印记。西芦村位于任丘市东北约20公里处,是一个有着2100多口人的村落,全村以电力器材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有大小企业50余家。“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活好了不能忘记那段穷日子。”王春茂说。除此之外,村史馆还特别设立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与西芦村有关的历史资料展牌,为的就是教育后世子孙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