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移动“天眼”扫除城管盲区
石家庄市长安区城管执法人员启用无人机全域航拍技术移动“天眼”扫除城管盲区露天垃圾堆放和私搭乱建因其隐蔽性强,违法时间短,易反复等特点,一直是城市管理顽疾。今年以来,石家庄市长安区城管执法人员添置执法利器—— 无人机,借科技力量让高空巡查无死角,城市管理更精细。近日一次巡查中,无人机拍到的高清图像截图,可以清晰显示出露天垃圾。石家庄市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供图●以往需要几十人十几天的巡查工作现在只用2到3天10月29日,在石家庄市滹沱河花海飞行小镇的一片空地上,石家庄市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正在给无人机“城管”做起飞前的检测。检测结束后,无人机由地面控制站控制缓缓升空,开始了它当天的工作。“这架无人机翼展约4米长,飞行高度为600米,续航时间6小时左右,一天可以覆盖60平方公里的区域,目前主要用来巡查长安区内是否存在露天垃圾和私搭乱建。”石家庄市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科科长王晓龙介绍。随着城市管理精细程度不断提升,探索新的高效的城市管理手段成为当前工作重点。据介绍,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继2017年在石家庄市城管系统率先推出无人机辅助规划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今年又在全市率先启用无人机全域航拍技术,对全区138平方公里市容市貌进行航拍,借助高空“千里眼”,发现城市管理死角。监控点位不全,围墙、高楼违建监管难覆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痛点。另外,一些辖区行政区域面积大,相关职能执法人员力量不足,人工巡查的效率比较低,加上有时候即便执法人员赶到相关地址取证,却因为视角限制,有不少边角地方看不到。“无人机技术就解决了这些执法难题。”王晓龙说,使用无人机全域航拍技术后,往常需要几十人巡查十几天的工作,现在短短2到3天就可以完成对整个辖区全覆盖的航拍。“不光节省人力物力,借助无人机的空中优势还消除了巡查死角,打破了空间与地形条件的制约。”王晓龙说,田间地头、高速公路连接处、背街小巷等都是露天垃圾、私搭乱建的重灾区,但是这些地方往往较为隐蔽,人和车都不容易到达,无人机航拍能现场取得第一手信息,特别是对地形复杂区域的违法临建和露天垃圾能够做到全面发现和彻底清查。在最近一次无人机辅助执法中,工作人员在做无人机飞行前的调试。通讯员张俊奇●无人机高清拍,取证更便捷,整治更有效“天山大街与兆通南路西行兆通路尽头有一处露天垃圾,面积为290.36平方米,编号……”10月23日,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办公室副主任杨少禹盯着电脑屏幕,记录了无人机分析出的相关数据。“借助无人机全域拍和图像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取证工作。”杨少禹表示,以前在执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取证的问题,特别是位置隐蔽的垃圾堆放、高层楼顶违建以及危险区域等,一旦对方不配合,取证工作就会特别麻烦,启用无人机辅助执法后,取证变得方便快捷。为无人机提供技术支持的航拍公司负责人张俊奇告诉,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使用的这架无人机,是“无人机数字低空遥感”专用机型。这种无人机续航时间长,拍清晰度高,拍的图片能够达到“分米”级,地面上砖头大的垃圾都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拍取证的同时,每次航拍结束,无人机都会生成一份涵盖面积、具体位置和编号的数据,相关责任单位处理好后现场即可销号,整个工作一般7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此外,数据平台还可生成露天垃圾和私搭乱建整治台账,这样不仅方便了城管人员,也能够督促责任单位完成整治工作。杨少禹举例,“东北二环的掉头路比较偏僻,是我们的巡查盲区,使用了无人机,通过对现场照片的分析,发现路东侧的绿化带中存在着大量的偷倒垃圾,其中大部分为建筑垃圾。于是,我们联动相关责任部门,对绿化带中的垃圾进行清理和整治,不到10天时间,那里就焕然一新了,解决了附近老百姓的一件烦心事。”据介绍,自采用无人机辅助执法以来,长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已顺利完成18期航飞任务,共计巡查露天垃圾3060处近113万立方米、私搭乱建1179处83万余平方米。杨少禹说,接下来,这项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市容管理、环卫监督、市政巡查、渣土运输车辆监管等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立体化执法查处效能,让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向前更进一步,搭建起为市民服务的空中桥梁。(孟静、尹翠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