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历代书院——立德树人 兴盛千年
提起书院,我们都不陌生,古代“四大书院”人们几乎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石家庄古代的书院自唐代发端,历经唐、宋、元、明、清的漫长发展,涌现出众多的书院,在石家庄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成就声名显赫位于封龙山脚下的封龙书院。在石家庄西南20多公里处,有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山——封龙山。相传大禹曾在这里治水,把一条乱水蛟龙封于此山中,故名封龙山。封龙山是河北教育史上的名山之一,早在汉代就是教育发达地区。东汉时期,著名学者伏恭“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极大地促进了常山郡教育的发展。后来,学者李躬开始在封龙山讲学。《续文献通考》记载,山中有“汉李躬授业之所”。五代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场所开始出现。据考证,唐末五代时期,位于封龙山的西谿书院的创设,引领了石家庄书院的发展,点燃了石家庄书院的星星之火。至宋代,北宋名相李昉曾在封龙山创设中溪书院和封龙书院收徒讲学,开河北书院教育之先河。北宋时期,见诸记载的河北书院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一座是封龙书院,在封龙山山脚下,原为汉代李躬授业之所;另一座书院在龙首峰西,称西溪书院;还有一座为中溪书院,在龙首峰下,《读文献通考》称为中峰书院,据载也是李昉授业之所。北宋时“山长张蟠叟诸人相继聚徒常百人”,是当时河北最大的书院。历史上的封龙书院声名显赫,在宋代与西溪书院、中溪书院、保定莲池书院称为“江北四大书院”,可与当时饮誉江南的四大学府(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相媲美,素有“南岳麓,北封龙”之誉。元代时,封龙书院得到空前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公元1251年,栾城籍著名数学家李冶结束了流亡生活,从山西东归,“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他在乡民及镇定路都元帅使史天泽、真定督学张德辉和著名学者元好问等人支持下,重修李昉讲堂,重振封龙书院。继李冶之后,藁城籍学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其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弟子来去,常至百人”,“四方之来学者,多所成就”。著名文学家苏天爵就是安熙的门生。封龙书院人才辈出。西谿书院的创立者李躬曾为汉明帝刘庄的启蒙老师;唐代武则天的爱将郭震到此游学;重建封龙书院的李昉为北宋名相;《清明上河图》的首跋者张著曾在封龙山担任过山长;被后人称为“龙山三老”的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在封龙书院讲学、授业、著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书院求学时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戏曲家尚忠贤、杂剧家李文蔚、集贤学士焦养直、文学家苏天爵等名贤儒士都曾就读封龙书院。成就最为显著的是金元时期著名数学家李冶,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完成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两部数学著作。《测圆海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以天元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是“立天元一”表示所求的未知数,即“立天元一为某某”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设x为某某”。《益古演段》是推广和普及天元术的数学名著。李冶是数学未知数的最早发明使用者、是代数解方程的创造者、是最早使用数字“0”的古代数学家、是小数和负号的发明者,数学界称李冶为“半符号代数之父”,他的研究成果比欧洲早300多年,在当时世界数学史上居于尖端地位。封龙书院在元代一度成为当时石家庄的文化教育中心,盛极一时。●书院培育众多人才历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至明代时期,石家庄的书院不断拓展,在区域性书院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明嘉靖二年(1523年),真定(今正定县)知府王腾在城西北角(今正定中学)改天王寺为崇正书院。嘉靖三十年(1551年),崇正书院改名为恒阳书院。恒阳书院因培育出明朝著名政治家、东林党领袖之一赵南星,明末著名收藏家、文学家梁清标等而闻名。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藁城知县尹耕在城东创建了滹阳书院,成为藁城见于史志记载的第一座书院。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涤,滹阳书院嬗变演化为今天的藁城第一中学。井陉县立学校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原名“学宫”。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苟文奎在学宫之东建陉山书院,成为井陉文化的中心、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明清两代培养出不少人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井陉知县周文煌在县城东三里文昌阁建“东壁书院”。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高熊征捐金修葺东壁书院,落成后,颜其额曰“文昌书院”,名其堂曰“乐育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周尚亲因“文昌书院”距城三里,间以绵河,诸多不便,在县城东门内路北节孝祠旧址营修前后三进、房三十间,颜其堂曰“见山”,门匾额题“皆山书院”,意取井陉乃岩邑、四顾环山之意。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井陉皆山书院。 井陉书院几经兴废,历经沧桑,惟皆山书院保存完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欧阳绣之奉令改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县立高等小学校,为井陉县开办的第一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曾几度搬迁易名,井陉师范、井陉二中皆基于书院而益兴光大。后因县治迁至微水,遂更名为天长镇中学。书院是明清两代井陉县的最高学府。据史志载,在明代孕育出柴本、毕莺、武金、霍鹏这些官至监察御史、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廉官,在清代又培养出像霍叔瑾、许国壁这样的以孝廉官通政使、以武举封荣禄大夫的名吏,在近代又涌现出傅汝凤、焦实斋、霍济光、梁恒昌、霍泰丰等名人志士。书院堪称井陉文化的发祥地、培养人才的摇篮。●旧址之上建起学校书院自唐代在石家庄发端,历经唐、宋、元、明的漫长发展,至清代,石家庄的书院不仅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历朝之最,而且规模上也是空前的。至清代,石家庄境内的书院已达20余所,如龙冈书院、东壁书院、滹阳书院、文昌书院、培英书院、千秋书院、松阳书院、鹿泉书院、皆山书院、景羲书院、滹南书院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藁城知县阎尧熙在县治东创立培英书院。阎尧熙根据清皇室的教育方针,亲题《劝学十则》,刻碑于书院,以勉学子。书院后一度荒废。至咸丰八年(1858年),知县陈载复建书院,改名滹阳书院。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藁城县知事文濂在县治东北(今藁城一中处)建置滹南书院,造屋41间,邀请师资在此讲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书院废置后,改建为县第一高等小学校。位于新乐的景羲书院,旧址就在如今的承安学区承安中学。推开学校的大门,隔着宽阔的操场,就能看到在操场北侧有一座古朴的建筑,这就是新乐文庙的大成殿。在大成殿的后面,还有一座规模稍小的建筑,名叫作崇圣祠。大成殿和崇圣祠,都是明代建筑。据新乐市文物专家相振稳介绍,始建于唐朝的文庙,也称“学宫”,以前占地百余亩,除了现在能看到的大成殿、崇圣祠之外,还有泮桥、先师殿、启圣祠、文昌祠、魁星楼等建筑,当年这里绿柳翠柏环绕其间,历代名儒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道、解惑。在大成殿的空地上,还可以看到几块古碑,其中有一块碑帽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景羲书院”的字样。相振稳说,文庙周围必有学堂,景羲书院就是在文庙西侧的一处学堂。据介绍,2006年,新乐市文物管理所在这里发掘时,挖出了这块刻有“景羲”两字的石碑。在这块残碑上,专门记载了景羲书院命名的来历。相振稳说,新乐是“三皇五帝”之首伏羲生活过的地方,在承安镇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是举世闻名的伏羲台。“‘景羲’就是尊崇、景仰伏羲之意。”新乐的旧县志里还保存有当年景羲书院及文庙建筑群落的手绘平面图,以供后人发思古之幽情。琅琅的读书声如今仍然在书院旧址的上空回响,“尊师重教”的古训依然在这里传承……“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循着石家庄自唐代发端便承担起教书育人功能的古代书院的历史脉络,穿越历史时空,去感受那份独特的诗书传世的人文气息。(杨惠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