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留住城市记忆 期盼活态保护
日前,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石家庄老火车站等11处历史建筑榜上有名——留住城市记忆 期盼活态保护5月29日,湛蓝的天空下,静谧而美丽的石家庄老火车站。见习李嘉欢石家庄老火车站、解放纪念碑……日前,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公布首批历史建筑名录,11处历史建筑榜再次勾起人们的回忆。这些老建筑,不仅记录了城市历史风貌变迁,更是强化民众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催化剂。如何更好地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务之急。包容开放 铸就老建筑的人文底色“火车拉来的城市”。一座石家庄火车站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石家庄城市发展史。5月26日,站在美丽而静谧的石家庄老火车站前,思绪飞到历史深处。向前追溯一百多年,19世纪末,石家庄还隶属正定府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留营乡,还只是燕赵大地上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庄——石家庄村。占地0.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00多人,清光绪《获鹿县志》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但历史的机缘很快垂青于此。1905年正太铁路在石家庄建站,石家庄成为正太铁路的一个重要站点。尽管当时只能修筑1米轨距的窄轨铁路,候车室盛不下多少人,但火车动力开辟了这个村庄的新纪元。铁路竣工通车后,又集资修建了跨越铁路的大石桥,沟通铁路两侧的东西交通,从此石家庄有了桥西、桥东的地名。自此,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物流转运中心,慢慢替代获鹿县“旱码头”的物流中心地位而成为交通枢纽和城市崛起的先导。此次名录公布的石家庄老火车站,修建于1984年,于1987年正式投入使用。参与此次历史建筑评估工作的石家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投入使用后的25年时间,作为石家庄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成为很多人认识石家庄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太多人的相遇和别离。以铁路为媒,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带动了石家庄的飞速发展,同时以老火车站为内核凝结起的城市中心布局,更完成了这座城市由落后到繁华的历史蜕变。火车、铁路、机械——这些凝重的字眼,给石家庄打上了硬朗的烙印。而在河北省工业文化协会顾问、学者梁勇看来,这些老建筑硬朗的背后是那流动的激情、包容的底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的交汇和凝聚,作出贡献的人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乃至世界各地——开放包容,既是历史烙印,也是人文涵养,对今天启示非凡。”奋进崛起 传承老建筑的红色基因寻觅红色基因,见证岁月变迁。石家庄的历史,更在于红色文化。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也在此次公布名录之中,它已成为石家庄市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剪影。5月28日,天空湛蓝,来到这座纪念碑前,只见“石家庄解放纪念碑”8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雕像、碑文台、主碑三者相得益彰,威武壮阔。石碑左侧花岗岩石上,一首七律《攻克石门》,气势恢宏,使人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石家庄作为全国首个由解放军解放的大城市,红色历史基因深入骨髓。解放纪念碑建成于1987年11月12日,当天正是石家庄解放40周年纪念日。”梁勇说,纪念碑就像一座城市的历史烙印,时刻提醒着我们那段红色岁月。石家庄铁道大学开元楼位于学校大门东侧,修建于1953年。铁道兵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的一个特殊兵种,诞生在炮火纷飞的1948年,随后迅速成长壮大。开元楼东西长约78米,南北长约14米,占地面积约1060平方米,共2层。建筑为砖混结构,坡顶灰墙,平面呈中轴对称,立面具有典型檐部、墙身、勒脚“三段式”结构,建筑造型独特。长安公园西门,一座高约6米的工农兵塑像,映衬在苍翠的松柏间,以鲜明的轮廓和蓬勃的士气,向来往的人们展示着极具特色蓬勃朝气。“我们对这座塑像非常熟悉,感情很深。”采访中,几位住在长安公园附近的老人告诉,作为一座老建筑,工农兵塑像既反映了当年的特色,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华北人民政府在此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创立,第一张人民币在此发行……英雄之城,写下共和国历史上诸多第一。“老建筑本身,体现或反映着红色文化,至今薪火相传,发挥着鼓舞人心、锐意进取的巨大作用。”省古建所所长张建勋表示。活态保护 发掘老建筑的新价值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此次公布的11个历史建筑,涵盖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等类型,涉及石家庄的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那么今后将怎样有效保护利用呢?“建立清单,随时发现问题。”石家庄市文保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所谓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城乡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建筑艺术价值,且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尽管并未上升到文物遗产保护层面,但可对其进行“准文物”保护。了解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对历史建筑都建立相应保护制度。“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要‘看住’,更要以传承历史文化记忆、服务公众为内在目的,在保护中使用,在使用中保护,最大限度发挥其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河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贾慧献认为,要让历史建筑获得新生,不能束之高阁。燕春饭店曾有“燕赵第一家”之称,如今,其周边早已高楼林立。作为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与“参与者”,在保留历史情怀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使燕春饭店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传承。更多的老建筑期待华丽转身,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将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要注意有针对性。倡导政府为主体,企业、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的保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真正让老建筑有尊严地活起来……”梁勇等学者表示,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不仅要契合现代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更要注重创新举措,进行生活性和教育性的保护传承,促进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齐头并进持续发展。(龚正龙 见习李嘉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