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 发表于 2019-5-22 00:43:50

【家国70年时代记忆】新中国“一五”计划开拓者

家国70年时代记忆①新中国“一五”计划开拓者●开篇语从1949年到2019年,进入新时代,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七十年波澜壮阔,书写着新中国上下求索的风雨历程。七十年风云际会,回荡着新中国建设者的铿锵跫音。七十年沧海桑田,树立起新中国改革者的时代丰碑。即日起,燕赵都市报推出《家国70年》系列报道,以时代记忆、大国小家、民生温度等不同篇章,回望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峥嵘岁月,记录燕赵热土上的奋斗故事和民生点滴。回首七十年,见证大国崛起,感悟生活变迁。在新的时代,汲取七十年奋斗的勇气与力量,砥砺前行,抒写新的华彩篇章。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祝福中国!●手记向共和国的建设者致敬!对国家,对企业,一生深情难以割舍,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让人感动。刘剑章,作为一位北京人,为了筹建华药,义无反顾地来到石家庄,扎根石家庄,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无怨无悔。谈起那段建设的历史、那段青春挥洒的岁月,老人依然豪情万丈……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风华正茂的小伙儿已成满头华发的耄耋老人。为了国家富起来、强起来,千千万万像刘剑章一样的共和国建设者,夙兴夜寐,孜孜以求。他们的付出是无私的,是纯粹的。正是有了刘剑章这样的建设者,当年156个重点项目奠定了新中国工业的基础,年轻的共和国才有了工业崛起的底蕴,才有了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70年前,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156个重点项目轰轰烈烈地展开,华北制药厂占其中的两个。是年,刚刚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刘剑章,参加了华北制药厂的筹建工作,担负设计管理等多项工作。追忆筹建华北制药厂的青春岁月,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刘老依然满怀激情……刘剑章。赵永辉●荣光热血青年奔赴一线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对一个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实施禁运,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虽仅重0.12克,却相当于0.9克黄金的价格。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伤员伤口细菌感染化脓却因无药可用而牺牲。年轻的共和国亟须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大厂。1953年,华北制药厂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紧急上马。建好华北制药厂这个重点项目,不止是石家庄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1953年,刘剑章刚刚大学毕业,就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作为北京医学院优秀学生被推荐到抗生素厂筹备处。消息一经公布,刘剑章觉得既自豪又兴奋,“很多同学都羡慕我们,能被选中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那是一种无上的荣光。”然而,一切准备就绪后,刘剑章和班长突然接到通知——留中央轻工业部。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个在“皇城根儿”下的安逸稳定的“金饭碗”。但对满怀壮志的刘剑章等人来说,却是个“坏消息”。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刘剑章等人更希望将一身才华施展到一线建设中去。庆幸的是,刘剑章报到时,一句“这批人员是留给重点项目的,属于重点配备、集中使用,轻工业部不能留”,使调职戛然而止,他和同学们如愿走进了抗生素厂筹备处。●开拓五湖四海汇聚人才采访刘剑章。赵永辉1954年元旦,在石家庄市政府招待处,刘剑章打开刚刚调试好的收音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年献词中听到了令他心潮澎湃、铭记至今的那句话:“向战斗在‘141工程’(后扩充为156个重点项目)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敬!”彼时,刘剑章被分配到秘书科,主要负责处理日常公文,兼设计管理、勘测调查等多项工作。开拓者的道路总是崎岖的。筹建华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所有工作都要从头做起。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刘剑章和同事们四处搜集资料,多次进行实地勘测。1953年隆冬,刘剑章陪同有关专家到石家庄调查工业区地下水情况。为获得第一手水文地质资料,他曾连续72个小时奋战在井口。由于终日行走在泥土堆里,他的双脚磨出一层厚厚的“脚垫儿”。居住条件艰苦,天气阴冷,潮虫滋生,他每天入睡前都要先点亮煤油灯,把冻僵在床铺上的虫子清扫干净。“住在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大杂院,经常吃窝窝头、山药面儿饼子,但这些在热血沸腾的建设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谈起当年建厂的气魄,后来担任过华北制药厂副总工程师的刘剑章至今难掩激动。“156个重点项目中只有三个医药项目,华北制药厂就占了两个——淀粉厂和抗生素厂。”刘剑章说,在那个年代,国家为华北制药厂投资七千余万元,在建厂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是无条件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大中专优秀毕业生组成了“豪华”的创业人才阵容,“用举全国之力来形容华北制药厂的建厂一点也不为过”。令刘剑章印象深刻的,还有华北制药厂的建设速度。“淀粉厂机械化提升塔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多层楼高,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想象的高度。”刘剑章回忆,因为提升塔太高,普通的施工方法难以完成,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应用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法——钢制活动模板升模法,当时属全国首创。就这样,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华北制药厂以奇迹般的速度建成并很快投入生产。1958年6月3日,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线,售价曾数倍于黄金价格的青霉素降为几毛钱一支,中国由此告别了青霉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成就工业腾飞城市巨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北制药厂于1996年改制为现代企业——华北制药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北制药集团72米高的玉米机械化仓库工作塔,是石家庄乃至全省最高的现代化建筑,它不仅见证了华北制药厂的变迁,也见证了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发展。回忆第一次踏上石家庄的土地,刘剑章印象深刻。“1953年,我们随领导一起到石家庄踏勘厂址,当时的市容状况现在回忆起来宛如隔世。”刘剑章曾写小诗纪念:京广铁路穿桥过,市民居住在桥西。楼房只有三五座,街道狭小路人稀。不闻喧嚣无闹市,不见汽车无鸣笛。桥东似有解放路,两边旷野罕人迹。曾见马车与骡驴,几户商肆鞭箩屉。石市人口共多少?十九万含郊矿区……是什么原因让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华北制药厂落在石家庄呢?“抗生素厂和淀粉厂对厂址有一系列要求。”刘剑章说,要有丰富优质的水源,有足够的电力、蒸汽供应,接近原料(主要是玉米)产地,要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需要一定的地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工业配套能力……当时,华北制药厂的选址提出哈尔滨、太原、石家庄、邯郸等十来个候选地。石家庄地处华北粮仓,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为重要的是,在候选城市中,石家庄距首都最近,科技交流和咨询都很方便。就这样,石家庄因综合条件最佳成为首选方案。也正是因为石家庄拥有这些有利条件,在国家的“一五”建设期间,棉纺、医药等诸多国家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纷纷前来落户。石家庄也由此从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重镇和小范围的地区商业中心,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城市。作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华北制药与石家庄这片热土相伴相生,一起经历着成长、腾飞。回首往昔,刘剑章深深地感受着石家庄数十年日新月异的巨变。(李春炜/文 赵永辉/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国70年时代记忆】新中国“一五”计划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