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
携手同心共赢一盘棋——写在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之际5年,1800多天,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5年来,石家庄市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完善公共服务、交通枢纽与产业服务功能,有序推进人口和产业聚集,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谋定而动,实至势成。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主动作为的石家庄,正在服务对接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展示出更加绚丽的风采。协同创新发展扎实有效冀中南产业技术创新走廊初步形成在石家庄兴柏生物工程公司技术中心,一楼最左侧是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教授合作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其余便是各种合成实验室——正是在这里,开发出了曾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阿维菌素的微生物高效合成及其生物制造项目。“这项技术先后在国内阿维菌素主要生产企业进行应用推广,年产量达22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增创经济效益18亿元。”兴柏生物公司主要负责人告诉,该项目是公司与南开大学、中国工程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密切协作的结果,也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好诠释。兴柏生物公司并非孤例。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石家庄市投入近亿元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了128项与京津合作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而这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开花,也加快了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重点城市的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根”植京津,“花”开石家庄市。近5年来,石家庄市协同创新发展扎实有效。截至目前,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已全面完成国家及省各项创新改革任务。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已开工建设,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美信公司仿制药等项目相继落地,石家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石家庄市加快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中关村天合石家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广场、清华大学——天远科技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一批成果转化中心相继落地;国际工业设计中心、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国际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中心等一批国际国内创新中心有序开展建设。就在一个多月前,由鹿泉区政府和石家庄中关村协同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运营的中关村·鹿泉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一个通过引入中关村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平台开始发力。而伴随着这一个个科技创新平台纷纷落地、投用,一项项协同创新成果效益凸显,冀中南产业技术创新走廊初步形成。产业对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737个京津项目落地生根走进位于鹿泉区的神玥软件,竖立在现代化办公大楼前的“互联网+公积金服务”几个大字,豁然进入眼帘。日前,公司在新疆率先建成了全国首家省级集中统一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统一云平台,使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效能、服务水平和风险监控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之前在北京发展,就是因为看准了石家庄独特的发展机遇,将研发业务迁了过来。”神玥软件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好,市场占有率每年都在迅速递增。2018年,他们自主研发的手机公积金APP接入全国113个城市,激活用户数达258万人,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一次不跑”的公积金服务。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下,京津冀三地迈上了产业协同发展之路,跨行政区划的大产业谋局开始。在这样的“语境”下,像神玥软件这样的产业转移“先行者”越来越多,石家庄市产业对接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依托“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石家庄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在产业、资金、科技、市场等方面与京津进行深入对接合作,截至2018年底,2014年以来石家庄市共引进京津项目737个,总投资7453.16亿元。此外,石家庄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初显。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级特色承接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乐城·国际贸易城等配套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承接北京转移企业51家,疏解人口4000余人。其中,乐城·国际贸易城积极承接北京大红门等商贸服务业疏解,截至目前,已签约商户3800余户,入驻1400余户。交通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空间“一体化” 交通“同城化”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的一体化被认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急先锋”,是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一点,石家庄市居民冀娟感受颇深。2013年,她因工作调动,进入天津的一家医药公司上班,爱人和孩子都还在石家庄工作学习。“原来回趟家,要么坐普通火车,要么到北京倒高铁,最少也得五六个小时,时间都花在路上了。” 2015年12月28日,津保铁路正式开通,石家庄至天津实现了90分钟通达。冀娟也能“每周末都回家了”。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冀娟们”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近年来,石家庄市加强与京津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同城化,形成了与京津等周边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交通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铁路方面,石济客专已投入运营;石雄城际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据了解,《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2015一2030年)》明确,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基本实现与京津保唐相邻城市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太行山高速西阜石家庄段、平赞高速南段已完成通车任务;石衡、津石高速预计2020年底建成通车。在航空方面,正定国际机场已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空铁联运旅客人数占机场客流量比例居世界先进水平,区域枢纽作用初显;石家庄栾城机场获批短途运输许可,成为国家民航总局在内蒙古地区试点成功后,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试点推广的第一个开展短途运输业务的通用机场,石家庄-承德(平泉)通用航空专线已开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石家庄地铁1、3号线开通运行,步入了“地铁时代”;成功发行“京津冀互通卡”,实现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释放民生红利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石家庄市73岁的王汝春是一位影发烧友。每天上午8时,他便在自家阳台上,对着西南方的天空和楼房拍一张照片。从2014年初至今,他已拍了1000多张天空照。所有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哪张蓝、哪张白、哪张灰,一目了然。“石家庄的好天儿越来越多,这跟政府部门的努力分不开。”王汝春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他相信一定有更多的蓝天白云出现在镜头中。治理大气污染没有“孤岛”。这些天空照片色调的变化,也见证了石家庄等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据了解,近年来,石家庄市以“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为主线,与京津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监管,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石家庄市PM2.5浓度从2017年的8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7年的8.72下降为7.41,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协同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蓝天白云。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使得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养老、医疗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能够率先破除地域藩篱,实现协同发展。“石家庄市在教育、卫生、农业等公共服务领域,与京津开展了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来自市发改委协同办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石家庄市已与京津签署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石家庄学校、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北校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等共建项目进展顺利。与此同时,石家庄市探索创新了“合作建院”“协作医院”“医疗联合体”等9种合作模式,与京津20余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合作。2014年以来,累计引进京津先进技术40余项,与京津医疗合作项目达50项,专家坐诊700余人次,服务患者9000余人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发轫于春天的故事,正在辽阔大地激情书写。石家庄,正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向现代石家庄市、经济强市的航向破浪远航。(吴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