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逛正定——规制独特的雄俊城垣(一)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其中说的九楼除阳和楼外
其它八楼都跟正定的城墙有关。
所以说
来到正定
怎么能不去看看
正定的城墙呢?
今天小编带你去认识一下
正定城墙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风云副教授在其《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的内容提要中说:“在我国历史上,城墙作为古老的文明象征,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人们对城墙的强烈依赖心理,到对‘城之役’的高度重视,都表明了城墙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而城墙建筑也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城墙作为中国古老城市的标识,其扩建的过程也是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由于正定地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正定城墙的建设与维护则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历代所注重。
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在真定置恒州,清光绪元年编纂的《正定县志》记载:“晋移常山郡城于此,后魏迁郡治安乐垒,后周复治正定具建石城…”将原来的土筑城垣改为石砌城垣。这是正定城池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次年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对城池进行了拓建,将北周时期的石城拆掉,“以土筑城,原城所用之石筑门”将旧城扩建成一座更加坚固的土城,周长扩大到20里。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御史陆矩(河南阜城人)、御史陈金)(浙江上虞人)为加强真定城的防御重新修筑真定城,将城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尺,上宽二丈的土城。并疏浚了护城河。后世重修或改建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
1993年河北省政府将正定现存古城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城池呈方形,如北京 、西安城等。正定城的形状却有点特殊,它的总体形制正南正北,基本呈方形,但其东墙体笔直,北墙西端略向外盈并不明显,西墙大体上也是一条直线,只是南半截拐出了几道小弯有如波浪,唯有南城墙最特殊,东南角凹进一个大大的方角,南门西侧的城墙则呈明显的圆弧形,从高空看就象一个右上角为圆形的“凸”字。有点形似古时的官帽。原来古人在建城时讲究风水,西北盈东南缺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西南修成弧形,是因为正定城紧邻滹沱河,过去滹沱河灌水肆虐,洪河自西偏北而来,城的西南角首当其冲,向后收一些做成圆角可以更好的减少洪水的冲击。至于西墙为什么呈波浪形,大概与当时周汉河边地坑洼不平的小地貌有关。
正定古城墙残存部分示意图
正定城每个城门有两条登城的马道,马道设于城门左右,由两侧向中间的城门方向登城,登上城墙顶部处正好是高大的城楼下。正定城的马道宽阔而平缓,比一般池城的马道都要宽大。马道中间为台阶,两侧是缓坡,即方便人员行走,又方便车辆马匹通过。
正定作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城墙规模浩大,体系完善。每个城门都建有内城、瓮城、月城三道城墙。三个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进城出城必须S型的绕行,此种格局在国内亦不多见。
瓮城的城墙和内城墙一样的高大、厚实,修复者在施工时还有意的保留了几片原来的包砖,让人管中窥豹的了解到修复前这道城墙的一些旧貌。
瓮城的城门洞和内城的城门一样,也是长5丈,高2丈,宽约丈3。不同的是南城门瓮城门洞里还保留着原来的青石路面,一道道车辙,一处处马蹄痕,无不见证着历史的长河给正定城留下的烙印。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正定不象石家庄那样“无根”,它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正定四座城门上的题字就是见证。正定四门中,南门名长乐门,内城、瓮城、月城城门则分别嵌有“三关雄镇”“迎薰”和“九省通衢”的匾额。东门名迎旭,其内城门嵌有“光含瀛海”的匾额,瓮城门的匾额则书有“含翠”二字。清朝时东门改迎旭门为含翠门,这与此匾上的题字有关。正定的西门名镇远门,西门内门镶嵌有“秀挹太行”的匾额,瓮城的匾额上书有“挹蓝”二字。北门名永安,北城门内门嵌有“拱护神京”的匾额、瓮城门嵌有“展极”的匾额、月城门嵌有“畿南保障”的匾额。
出了瓮城门要向右拐,再沿狭窄弯曲的通道曲折前行才能到达月城门,这样的设计全是为了防守,作战时,敌人就是攻进了月城,也会因地形的狭窄施展不开兵力,同时处于四围城墙上的守军居高临下的射杀。由于正定城四城城门防卫牢固,不论是当年的侵华日军还是解放战争中的我人民军队,攻进正定城都不是从城门找开的突破口,都是选择防守相对薄弱的城墙处发起的攻击。
正定城墙十分高大,主城墙及瓮城墙都是高3丈2,月城城墙要低矮的多,高只有约1丈5。月城外有一道宽10丈多,深2丈多的护城河,当时正定城外绿水环流,芰荷弥望,堤柳掩映,鸬鹜回翔,可以行舟,成为一大胜景。清人朱佩莲过正定府,见城垣雄峻以诗状之: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门管三重固,谯楼四角崇。古来争霸地,时泰尽成空。正定城之雄峻由此可见一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