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 发表于 2017-12-28 01:02:43

河北省首例全耳廓离断再植术成功实施

河北医大四院三院通力合作
河北省首例全耳廓离断再植术成功实施
12月6日,一位全耳廓离断再植术患者在河北医大四院顺利出院,这标志着该院与河北医大三院携手实施的高难度联合手术获得成功,也填补了河北省在全耳廓离断再植方面的空白。
伤情紧急患者耳廓离断
患者李先生,男,53岁,11月19日上午因滑倒,右耳撞到金属门框上导致断裂。当天9:30左右,患者到医大四院东院急诊就诊。因病情复杂,且时值周日,急诊接诊人员迅速联系耳鼻喉病区主任赵瑞力。赵主任指示保护断耳创面,防止二次污染。经CT检查,李某无颅脑外伤。但右耳廓几乎完全离断,仅耳垂部留有约0.5cm宽的少许皮肤与断耳相连,离断比例90%以上,断耳出血,断缘不整齐,污染较重,鼓膜未能查。赵主任诊断为右耳廓撕脱离断伤。
病情重、时间急,这么大范围的损伤临床很少见到,若直接缝合耳廓存活可能性极小。接诊人员将伤情上报院领导后立即行动,同耳鼻喉科赵瑞力、施惠晶两位专家共同讨论治疗方案。经过多方面利弊分析和慎重考虑,计划与兄弟医院显微血管外科合作,在四院进行一期清创缝合断耳再植。多方联系后,获得河北医大三院手外科张冰副主任支持,决定在四院进行右耳廓断耳再植术。
两院合作专家妙手缝合
医务处紧急联系手术室麻醉科准备急诊手术相关事宜,护理部安排静养床位、采血及完善常规术前检查。断耳再植时间越早存活几率越大,经过紧急筹备,患者于当天10:30被推进手术室。
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密切配合下,手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四院赵瑞力主任医师及施惠晶主任医师主刀进行清创缝合手术。术中仔细清创,清洁污染创面,在放大镜下血管吻合线原位对位缝合右耳廓下皮肤及软骨,寻找残留破损耳后动脉上耳支的一条分支动脉血管(口径约0.1mm)和一条皮下静脉血管(口径约0.2mm),手术用时两小时。然后三院张冰副主任、白江博主治医生主刀进行血管吻合手术,吻合后血管通血良好,用时3小时。经过两院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手术于当天15:30成功完成,病人安返病房。术后耳廓皮肤红润,红白反应好,皮温正常。
精心护理确保顺利康复
手术的顺利完成只是离断再植术成功的一小部分,围手术期的护理也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专家组又详细制订了术后治疗及护理方案,决定给予足量的解痉、扩血管、抗感染、烤灯和吸氧治疗。三院张冰副主任及四院耳鼻喉科选派的一名医生24小时值班;三院还选派有经验的6名手外科护士与四院VIP及急诊科护士24小时值守观察病情变化。术后患者需要卧床制动,尽量减少咀嚼,四院膳食部专门安排食谱,保证病人饮食营养需求。
血管吻合的术后处理及护理极其重要,耳廓的血管又极其细小,即使病人稍有情绪的细微变化都会对耳廓的血运带来巨大影响。术后第一天病人耳廓外伤带来的肿胀开始显现,相应带来对血管的压迫,尤其对静脉回流影响极大,患者耳廓的颜色开始变暗,皮温降低。张冰副主任和赵瑞力主任沟通后,果断实施耳廓多切口切开、耳廓按摩人工促进静脉引流,每半小时一次,直到回流血颜色变为红润。经过连续多日的精心守护,术后第5-6天该患者耳廓肿胀开始消退,颜色也趋于正常。在此期间,多次组织三院手外科田德虎副主任等专家会诊,调整及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术后第七天患者已能下床活动,但每次活动后都会相应地带来耳廓颜色的变暗,耳屏局部甚至形成皮下血肿,皮肤结痂坏死,病情反复。专家组及时沟通调整治疗方案,给予局部引流及高压氧治疗,终于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病情趋于稳定,并于12月6日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断耳一期再植手术在耳鼻喉显微外科领域难度极大,文献报道如果不做血管吻合重建血运循环,成活率不超过10%,即使进行了血管吻合,因其周围血管细小,外伤撕脱后局部血管壁损伤又严重,大部分耳廓还是不能存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省首例全耳廓离断再植术成功实施